2019版的《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按照“强效低耐药的原则”推荐慢乙肝防治一线药物,比如恩替卡韦(ETV)、富马酸替诺福韦酯(TDF)和丙酚替诺福韦(TAF),非一线药物比如拉米夫定(LAM)和阿德福韦酯(LdT)不再推荐使用。可是,慢乙肝患者从非一线药物换用了一线药物恩替卡韦片后,临床中的耐药率真的就此下降了吗?
近日,一项研究回顾性分析了131,824例慢乙肝患者。结果发现:①原发性耐药突变的患者高达4491例,占所有测试的12,515例患者中的35.9%;②LAM和LdT耐药突变发生率占主导地位,其中LAM相关的耐药突变点位(M204I /V±L180M)是8年来最常见的模式,每年突变率> 50%;③ETV的耐药突变发生率在2016年攀升至17.1%;④多药耐药突变发生率在2016年的增长率为8.4%。
大多数耐药突变的患者曾经接受过核苷(酸)类似物单药的治疗。接受低耐药屏障和高耐药屏障的综合治疗(序贯疗法或频繁换药)LAM/LdT/ADV +ETV/TDF的使用者,是总数最多的人群。这也就意味着,恩替卡韦耐药性和多药耐药性的出现,很可能是基于对LAM,LdT和ADV的耐药而出现的。随着“4+7”带量采购的进一步扩面实施,药物可及性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观,价格也已经不是困扰广大慢乙肝患者的主要因素,药物的可及性的增加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时更换ETV,因为经受过LAM治疗后耐药的患者,很可能也是ETV原发性耐药的原因,二者的存在共性的耐药突变点位。
详情请访问 乙肝 https://www.kangantu.com/hbv/
请简单描述您的疾病情况,我们会有专业的医学博士免费为您解答问题(24小时内进行电话回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