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初的CROWN亚组分析中,虽然所有亚组分析都显示,劳拉替尼(国内商品名博瑞纳)治疗获益显著优于克唑替尼,但亚洲患者(HR = 0.47;95% CI:0.27 – 0.82)的获益似乎少于非亚洲患者(HR = 0.19;95% CI:0.11 – 0.32),尽管没有进行正式比较。在36.7个月时更新的亚组分析中,HR差异似乎仍然存在,亚洲患者(HR = 0.44;95%CI:0.26 – 0.75)的获益似乎少于非亚洲患者(HR = 0.20;95%CI:0.12 – 0.32)。这些对总人群的亚组分析基于亚洲种族(N = 131)。
在对来自亚洲的亚洲患者进行的单独和更精细的后续分析中(N = 120.患者来自亚洲不同国家和地区),BIRC评估的亚洲患者克唑替尼的PFS与研究者评估的不同。BIRC评估的克唑替尼的中位PFS为11.1个月(95% CI:9.2 – 14.8),而研究者评估的中位PFS为9.2个月(95% CI:7.2 – 12.7)。此外,研究者评估的3年PFS率为12%,而BIRC评估的为25%(更新的HR = 0.40;95% CI:0.23 – 0.71)。重要的是,接受劳拉替尼(博瑞纳)治疗的亚洲患者的3年PFS率为65%(BIRC评估)或67%(研究者评估),与BIRC评估的总体人群3年PFS率为63.5%基本相同。因此,亚洲患者劳拉替尼获益与总体人群相似,HR的“差异”是由于克唑替尼对照组的BIRC评估的PFS较高,导致HR较低。同样重要的是,在接受劳拉替尼治疗的亚洲患者中,只有8%的患者因不良事件而永久停药,而总体人群中这一比例为7.4%。这些数据与劳拉替尼治疗亚洲患者的1–2期试验和中国的洛拉替尼大型前瞻性2期试验中的疗效和安全性一致。
劳拉替尼(博瑞纳)的CNS副作用通常是肿瘤学专家选择不使用洛拉替尼作为ALK+晚期NSCLC一线治疗的主要原因,因为对这一方面不熟悉。Bearz 等人较详细地描述了CNS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中位随访时间为36.7个月时,每位劳拉替尼治疗患者平均发生少于1起CNS不良事件(149名劳拉替尼治疗患者共发生103起事件)。总体而言,59%的患者无需干预,一半可自行消退。7/103(6.8%)起事件涉及剂量减少,20/103(19.4%)涉及剂量中断。重要的是,在16周内首次减少劳拉替尼剂量,在BIRC评估的IC-TTP方面没有差异。劳拉替尼组有7.4%的患者报告了导致永久治疗中断的不良事件,克唑替尼组有9.9%。
报告了EQ-5D-5L,5个维度(活动能力、自我护理、日常活动、疼痛/不适、焦虑/抑郁)和5个反应水平的综合衡量,以及视觉模拟量表(EQ-VAS) 的全球健康评级。与基线相比,患者在劳拉替尼治疗后,EQ VAS和EQ-5D-5L指数评分更高。劳拉替尼与克唑替尼的EQ VAS评分存在显著差异(估计均数差,4.45;95%CI,0.94 – 7.96;P = 0.0132)。在治疗组之间未观察到平均EQ-5D-5 L指数评分的差异(P = 0.4781)。更多信息可添加下方康安顾问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