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实践证据表明,长期抗病毒治疗可使肝硬化或肝癌的发生几率明显降低,且多个临床指南已将抗病毒治疗,作为防治乙肝相关肝癌发生的重要手段。但是,仍旧有少部分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没能逃脱肝癌的魔爪。他们或者使用不同的抗病毒药物,或者来自不同的种族,或者抗病毒治疗效果不一样。至于为何他们癌变风险不一样,是否与核苷(酸)类似物的种类有关呢?
近日,美国学者Stuart C Gordon对“不同核苷(酸)类似物在亚裔和非亚裔人群中降低肝癌(HCC)风险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其共纳入了822例慢乙肝患者(替诺福韦酯治疗组407例;恩替卡韦治疗组415例),其中有20%的人曾接受过其他抗病毒治疗,18%的人有肝硬化,63%是亚洲人。研究发现,替诺福韦酯与恩替卡韦降低HCC风险的作用可能存在人种差异。在亚裔人群中,替诺福韦酯治疗的患者肝癌的发生率要低于恩替卡韦治疗的患者,这与去年韩国的一项“关于替诺福韦与恩替卡韦这两类药物在慢乙肝(CHB)初治患者治疗中,肝细胞癌(HCC)的发生风险情况”的全国性队列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至于替诺福韦酯与恩替卡韦这两种药物抑制肝癌作用的差异,当前对此的解释之一是核苷酸类似物(TAF、替诺福韦酯、阿德福韦酯)可诱导IFN-λ3表达。IFN-λ3可产生一些抗病毒蛋白,从而发挥抗病毒效应,并表现出额外的抑制肿瘤的作用。而核苷酸类似物除了替诺福韦酯,还有一个替诺福韦酯的升级版——TAF,不仅具有靶向肝脏、强效抑制病毒、转氨酶复常率高(进一步降低肝癌发生风险)的特点,还具有零耐药,且骨肾安全性更好的优势,是国际慢乙肝诊疗指南推荐的一线优选药物。
详情请访问 乙肝 https://hbv.kangantu.com/
请简单描述您的疾病情况,我们会有专业的医学博士免费为您解答问题(24小时内进行电话回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