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是一种具有高度侵袭性和转移性的肿瘤,具有隐匿的早期临床表现。因此,大多数肝癌患者失去了手术机会或手术效果不佳。全身治疗成为这些患者的唯一治疗选择。同时,索拉非尼(sorafenib)已被公认为晚期肝癌的标准一线治疗药物。
索拉非尼(sorafenib)是一种具有抗血管生成、抗增殖和促凋亡特性的多激酶抑制剂,是晚期肝癌患者的一线治疗药物。然而,由于索拉非尼耐药,治疗效果仍然有限。只有约30%的肝癌患者对治疗反应良好,耐药性几乎不可避免地会在6个月内发生。因此,阐明潜在机制并确定改善治疗结果的有效方法至关重要。
肿瘤发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肿瘤细胞和肿瘤微环境(TME)的协同变化。TME已被证明对肿瘤进展和耐药性的发展至关重要。TME通常分为细胞成分和非细胞成分,据报道这两种成分都会显着影响耐药性。本文讨论了TME的不同免疫相关成分与索拉非尼耐药性之间的关系,并提供了可以改善耐药性的潜在靶点。
索拉非尼耐药
人们普遍认为,索拉非尼(sorafenib)耐药分为原发性(内在)和继发性(获得性)耐药。原发性耐药是指由于肿瘤细胞的遗传异质性,肝癌细胞在索拉非尼治疗前就已经存在耐药因子,导致索拉非尼在治疗早期不敏感。获得性耐药是指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肿瘤细胞对索拉非尼的敏感性降低,导致治疗失败的现象。
尽管索拉非尼(sorafenib)耐药是肝癌治疗的重要临床挑战,但索拉非尼耐药的潜在机制很复杂,仍有待探索。据报道,EMT、表观遗传调控、癌症干细胞、转运过程、自噬以及 PI3K/AKT 和 JAK-STAT 通路之间的串扰与索拉非尼耐药有关。新出现的证据表明,TME 在索拉非尼耐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索拉非尼与靶向缺氧TME、肿瘤相关免疫抑制细胞或免疫抑制因子的药物联合使用时,治疗效果显着提高。然而,联合治疗远不能令人满意,因为有几个原因可能会影响临床疗效不佳。TME是一个多元素参与的复杂网络。然而,目前的研究往往集中在单个细胞类型或因素上,而忽略了整个TME的相互调节,尤其是免疫抑制微环境。因此,从这些研究中得出的结论往往是不完整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所构建的耐药细胞系和体内耐药模型往往与患者观察到的实际耐药情况存在差异,因此,在后续的研究中应改进或重建索拉非尼耐药模型。更多信息可添加康安顾问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