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对疾病遗传学了解的加深,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后有所改善。基因重排和突变会导致激酶异常。例子包括 c-ros 癌基因 (ROS1) 和间变性淋巴瘤激酶 (ALK)。大约 3-5% 的非小细胞肺癌呈 ALK 阳性。这些基因发现导致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被用于治疗。克唑替尼于 2014 年被批准用于治疗 ALK 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随后是所谓的“第二代”药物,如艾乐替尼和色瑞替尼。Lorlatinib(洛拉替尼)是一种抑制 ALK 和 ROS1 酪氨酸激酶的“第三代”药物。
Lorlatinib(洛拉替尼) 是第一个被 FDA 批准使用的第三代ALK 抑制剂,在全球 III 期 CROWN 试验中证明其疗效优于克唑替尼。该研究将 296 名患者随机分配接受克唑替尼或洛拉替尼治疗。接受洛拉替尼治疗的患者疾病进展或死亡的 HR 为 0.28.特别令人感兴趣的是显着的中枢神经系统益处;对于已有脑转移的患者,与接受克唑替尼的患者相比,接受洛拉替尼治疗的患者疾病进展或死亡的 HR 为 0.20.在洛拉替尼组中出现可测量脑转移的患者中,总体缓解率为 82%,其中 71% 的患者出现颅内完全缓解。洛拉替尼还缩短了颅内进展时间。在整个意向治疗人群中,洛拉替尼组未达到颅内进展中位时间,而克唑替尼组为 16.6 个月。洛拉替尼组中以颅内进展为首发事件(即无非 CNS 进展的颅内进展)的 12 个月累积发生率为 2.8%,而克唑替尼组为 33.2%。对于基线脑转移患者,洛拉替尼组未达到颅内进展中位时间,而克唑替尼组为 7.3 个月。对于那些没有基线脑转移的患者,洛拉替尼组未达到颅内进展的中位时间 (95% CI: NR–NR),而克唑替尼治疗组为 30.8 个月。这种中枢神经系统外显率的改善也与洛拉替尼组中枢神经系统毒性的增加有关,其中 21% 的人出现认知副作用(任何级别),而克唑替尼组的这一比例为 6%。据报道,接受洛拉替尼治疗的患者中有 16% 出现情绪副作用,而接受克唑替尼治疗的患者中这一比例为 5%。
洛拉替尼(Lorlatinib)可以口服。它不需要与食物一起吞服,但应在每天的同一时间服用。半衰期为 24 小时,大部分剂量被细胞色素 (CYP) P450 3A4 和 UGT 1A4 代谢。如果洛拉替尼与利福平等强CYP3A诱导剂同时服用,会发生严重的肝毒性,因此这些药物是禁忌的。中度诱导剂的风险尚不清楚,因此应尽可能避免使用。还应避免使用强效 CYP3A 抑制剂,例如伊曲康唑。中度至重度肝病或重度肾功能不全对洛拉替尼浓度的影响尚不清楚。更多劳拉替尼信息扫描下方二维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