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 名患者(94.1%)基于外周血样本和 115 名患者(29.6%)基于骨髓穿刺进行了微小残留病变的评估。在 9 个月的时间点(联合治疗反应评估访问的时间),基于外周血样本的微小残留病清除率在维奈托克(venetoclax)-利妥昔单抗组中高于苯达莫司汀-利妥昔单抗组组(194 名患者中的 121 名 [62.4%] 与 195 名患者中的 26 名 [13.3%])。在试验期间的任何时间,维奈托克-利妥昔单抗组的发生率也高于苯达莫司汀-利妥昔单抗组(194 名患者中的 162 名 [83.5%] vs. 195 名患者中的 45 名 [23.1%]))。随着时间的推移,维奈托克-利妥昔单抗组的微小残留病灶清除率也保持较高。在联合治疗反应评估访视时,微小残留疾病状态可预测随后的无进展生存期。维奈托克-利妥昔单抗组的微小残留病清除率较高也见于骨髓穿刺的评估(维奈托克-利妥昔单抗组 194 名患者中的 53 名 [27.3%] 与 195 名患者中的 3 名 [1.5%]苯达莫司汀-利妥昔单抗组)。
维奈托克-利妥昔单抗组的总生存率高于苯达莫司汀-利妥昔单抗组,24个月的生存率分别为 91.9% 和 86.6%(风险比,0.48;95% CI,0.25 至 0.90)。维奈托克-利妥昔单抗组的无事件生存期长于苯达莫司汀-利妥昔单抗组;2 年时,维奈托克-利妥昔单抗组中 84.9% 的患者和苯达莫司汀-利妥昔单抗组中 34.8% 的患者无事件(疾病进展、死亡或开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新治疗的风险比,0.17;95 % CI,0.11 至 0.25)。维奈托克-利妥昔单抗组到下一次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的时间也比苯达莫司汀-利妥昔单抗组长;在 2 年时,分别有 90.0% 和 52.1% 未接受过下一次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接受下一次治疗或死亡的风险比,0.19;95% CI,0.12 至 0.31)。维奈托克-利妥昔单抗组的 3 名患者 (1.5%) 和苯达莫司汀-利妥昔单抗组的 40 名患者 (20.5%) 在疾病进展后接受靶向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如 B 细胞受体信号传导和 BCL2 抑制剂。
由于维奈托克治疗持续时间更长,维奈托克-利妥昔单抗组的不良事件报告期比苯达莫司汀-利妥昔单抗组更长。在数据截止时,维奈托克暴露的中位持续时间为 22.1 个月(范围,0.1 至 27.9)。总体而言,379 名患者 (99.2%) 发生了至少一项不良事件:所有 194 名患者 (100.0%) 为维奈托克-利妥昔单抗组和 185 名患者 (98.4%) 苯达莫司汀-利妥昔单抗组。两个治疗组中任何级别的最常见不良事件是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维奈托克-利妥昔单抗组中 60.8% 的患者和苯达莫司汀-利妥昔单抗组中 44.1% 的患者)。维奈托克-利妥昔单抗组 82.0% 和苯达莫司汀-利妥昔单抗组 70.2% 的患者报告了 3 或 4 级不良事件。中性粒细胞减少是最常见的 3 或 4 级不良事件,维奈托克-利妥昔单抗组的发生率高于苯达莫司汀-利妥昔单抗组(57.7% 对 38.8%);然而,维奈托克-利妥昔单抗组的 3 或 4 级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以及 3 或 4 级感染或侵染的发生率较低。中性粒细胞减少(任何级别)事件也是导致维奈托克-利妥昔单抗组剂量中断的大部分不良事件;最高 3 级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中位持续时间为 8 天(范围,1 至 712),最高 4 级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中位持续时间为 8 天(1 至 212)。总共有 47.9% 的维奈托克-利妥昔单抗组和 43.1% 的苯达莫司汀-利妥昔单抗组患者接受了生长因子治疗。维奈托克-利妥昔单抗组 6 例患者 (3.1%) 和苯达莫司汀-利妥昔单抗组 2 例患者 (1.1%) 报告了 3 级或 4 级肿瘤溶解综合征。研究者报告了每个治疗组 1 名患者的临床肿瘤溶解综合征:苯达莫司汀 - 利妥昔单抗组的一名患者出现 4 级急性肾功能衰竭,维奈托克 - 利妥昔单抗组的一名患者出现肌酐短暂升高(2 级)发生在 4 周剂量递增期间(患者在实施 5 周剂量递增计划之前入组)。肿瘤溶解综合征的所有其他病例仅基于实验室值的变化。维奈托克-利妥昔单抗组的 3 或 4 级感染和侵染率低于苯达莫司汀-利妥昔单抗组(分别为 17.5% 和 21.8%)。
两组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相似。在维奈托克-利妥昔单抗组的 6 名患者和苯达莫司汀-利妥昔单抗组的 5 名患者中证实了 Richter 转化(即转化为侵袭性淋巴瘤,通常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维奈托克-利妥昔单抗组 5.2% 的患者和苯达莫司汀-利妥昔单抗组 5.9% 的患者报告了导致死亡的不良事件(每组 4 例致命感染或感染)。更多详情可咨询下方微信。
请简单描述您的疾病情况,我们会有专业的医学博士免费为您解答问题(24小时内进行电话回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