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来自 345 名癌症患者的数据开发了群体药代动力学 (PK)-药效动力学 (PD) 模型。群体 PK-PD 模型评估了每天一次口服连续(0.5-12 毫克)和间歇(10-12 毫克,持续 7 天/停药 7 天)给药后,厄达替尼(erdafitinib)总血浆浓度和游离血浆浓度对血清磷酸盐浓度的影响,并研究了影响埃达非替尼相关血清磷酸盐水平变化的潜在协变量。
磷酸盐被用作厄达非替尼疗效和安全性的生物标志物:厄达非替尼给药后观察到血清磷酸盐升高,这与通过抑制肾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23 介导的信号传导而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靶标结合相关。进行基于 PK-PD 模型的模拟以评估批准的 PD 指导的厄达非替尼给药算法(8 mg 每天一次连续给药,根据磷酸盐水平 [<5.5 mg/dl] 和耐受性上调至 9 mg 14-21 天的治疗)。第一次给药后血清磷酸盐浓度增加,连续治疗14天后达到接近最大值。血清磷酸盐随 erdafitinib 游离药物浓度增加:游离浓度加倍导致药物相关磷酸盐变化增加 1.8 倍。至少 14 天给药后的剂量调整得到 > 95% 的最大血清磷酸盐浓度的支持。
给药间隔内的峰谷波动受限于血清磷酸盐浓度(第 14 天为 5.68-5.65 mg/dl),支持与给药相关的任何时间的磷酸盐监测。女性的基线磷酸盐含量较高,否则,所研究的协变量-参数关系均不被认为具有临床相关性。模拟结果表明,在第 14-21 天开始剂量为 8-mg,并在第 14-21 天逐渐增加至 9-mg,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了目标血清磷酸盐浓度(5.5-7 mg/dl)内的患者数量,同时限制了治疗中断的次数。PK-PD 模型的发现提供了对厄达非替尼浓度相关磷酸盐随时间变化的详细了解,这支持了厄达非替尼的给药算法。模拟结果表明,在第 14-21 天开始剂量为 8-mg,并在第 14-21 天逐渐增加至 9-mg,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了目标血清磷酸盐浓度(5.5-7 mg/dl)内的患者数量,同时限制了治疗中断的次数。
PK-PD 模型的发现提供了对厄达非替尼浓度相关磷酸盐随时间变化的详细了解,这支持了厄达非替尼的给药算法。模拟结果表明,在第 14-21 天开始剂量为 8-mg,并在第 14-21 天逐渐增加至 9-mg,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了目标血清磷酸盐浓度(5.5-7 mg/dl)内的患者数量,同时限制了治疗中断的次数。PK-PD 模型的发现提供了对厄达替尼浓度相关磷酸盐随时间变化的详细了解,这支持了厄达非替尼的给药算法。更多详情可咨询下方微信。
请简单描述您的疾病情况,我们会有专业的医学博士免费为您解答问题(24小时内进行电话回访)